渭南师范学院信息
2016年第4期
(总第305期)
2016年5月12日
2016年渭南青年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在我校举行
在纪念五四运动97周年之际,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明办、团市委联合举办的“2016渭南青年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在我校陶然楼演艺厅隆重举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爱民,我校党委副书记赵伏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民革主委张海贵,市政协副主席杨森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百献,团市委书记王宏强,市文化广电新闻岀版局副局长李军,团市委副书记赵超等和渭南市第三届“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及300余名学生代表参加了颁奖典礼。
颁奖典礼在我校大学生艺术团、莫斯科艺术学院学生带来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合唱歌声中拉开序幕。典礼上,主办方以VCR视频的形式展示了本届参赛的66部微电影,分别由渭南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开奖,揭晓了大赛的入围影片、优秀影片、最佳影片,获奖微电影主创团队随后上台领奖。我校党委副书记赵伏友为荣获最佳组织奖的三个单位颁发了奖牌,我校团委荣获本届大赛的最佳组织奖。
我校莫斯科艺术学院院长梁晶荣获渭南市“五四青年奖章”荣誉称号。由校团委推荐、马晓虎老师分别指导的1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关灿、解倩怡等学生创作的微电影作品《立夏小满》获得优秀影片奖,2012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孙昊、陈冠华等创作的微电影作品《妈妈的毛衣》获得入围奖;由曹熙斌老师指导的2012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孙泷泽、闫凤鑫等学生创作的微电影作品《微尘》获得入围奖。
据了解,2016年渭南青年微电影大赛以“影动青春•成就梦想”为主题,旨在通过精彩感人的影像,寻找感动、传递温暖、凝聚正能量,提升青年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微电影创作与交流的机会,也促进了高校微电影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而且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现创意、张扬个性、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光影平台,借助微电影载体传递青年学子的时代重任和青春理想。(团委 供稿)
窗体顶端
党委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
5月3日上午,校党委中心学习组召开专题学习会,中心学习组成员全文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党委书记张金安主持会议。
张金安首先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来陕调研期间,于4月24日下午主持召开西部地区部分高校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并对学习贯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张金安在交流学习体会时指出,《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虽然是67年前,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现在读起来仍然感到非常亲切。毛泽东同志系统阐述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并将其概括为十二条,是一篇加强党委领导班子建设、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光辉文献。从那时到现在已过去半个多世纪,毛泽东这篇文章的基本思想历久弥新,对于各级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学习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学习掌握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面加强党委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丁德科在发言中指出,现在学习我们毛泽东同志在67年前发表的这篇讲话,很有必要。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担当,要各尽所能,能顶住事。要克服工作中存在的不愿做事、怕得罪人的思想倾向。要联系实际学习,注意工作方法。要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有问题要及时沟通,要互通情况。对于党委会、院长办公室决定的工作,要及时开会安排部署,检查督办工作过程,通报完成情况。对于学校制定的“五个一流”计划,各二级学院院长认真思考,精心谋划,学习他山之石,切实真抓实干。要学会弹钢琴,处理好日常工作和重点工作的关系,做到胸中有数。
党委副书记赵伏友,副院长王君龙、程书强分别就各自的学习体会作了交流发言。(组织部 供稿)
窗体顶端
窗体顶端
窗体顶端
学校举行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开工仪式
5月9日上午,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开工仪式在朝阳校区举行。校党委书记张金安,院长丁德科,党委副书记赵伏友,副院长王君龙、程书强、李海龙,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杨小渭,施工单位陕西建工第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高俊、副总经理弓闽龙、总工程师石会荣,监理单位陕西知含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罗耕春等出席仪式。学校党委书记张金安宣布开工,副院长李海龙讲话。开工仪式由基建处处长任治斌主持。
仪式上,副院长李海龙代表学校作了简短而热情洋溢的讲话。在讲话中,李海龙向省市各级领导、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届对学校大学生活动中心项目建设的关心、支持与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连日来为大学生活动中心筹建开工付出辛勤努力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招标代理单位等以及学校基建处的全体同志表示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同时对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提出希望和要求,要求施工单位抓住工程建设的黄金时期,高标准、严要求、抓质量、促进度,精心编制施工方案,严密组织现场施工,积极创建文明工地,如期奉献优质工程,向师院人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希望工程监理、设计等单位和基建处全体人员紧密配合、团结一致,落实规范、加强监督、确保安全、严把质量,使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得又快又好,为渭南师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程监理单位陕西知含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罗耕春,施工单位陕西建工第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领导党委书记高俊在仪式上分别作了表态发言。表示要严格遵守国家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服从建设单位监管,严格工程建设的程序与规范,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做好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工作,奉献精品工程,服务学校发展。
据悉,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项目设计为框架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合同工期780天,建成后可完全满足学校室内体育教育教学及师生训练活动需求,大大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同时还将向社会开放,服务于渭南市区居民的体育运动活动。在项目建设筹备过程中,学校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完成了项目申报、项目备案、规划建设手续办理、人防工程设计报审等一系列报批工作。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法公开招标确定了招标代理、设计、勘察、施工及监理单位,全程公开透明,为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各部门及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参加了开工仪式。(基建处 供稿)
窗体顶端
学校成立科技发展集团公司
5月9日上午,渭南师范学院科技发展集团公司成立大会及揭牌仪式在陶然楼音乐厅举行。学校党政领导,副处级以上干部及部分学生代表300余人参会。
大会由丁德科校长主持。
为了顺应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形成“科技大后勤”的格局,学校决定将原后勤服务集团、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附属医院四家保障服务单位合并成立“渭南师范学院科技发展集团公司”。
校党委副书记赵伏友宣读了“关于成立渭南师范学院科技发展集团公司的决定”以及科技发展集团公司董事会成员名单、科技发展集团公司行政班子和分党委班子任命文件。校党委书记张金安为新成立的“渭南师范学院科技发展集团公司”揭牌并表示祝贺。
丁德科校长在讲话中指出,新成立的科技发展集团公司“顺天时、应地利、讲人和”,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也顺应了创新发展的趋势,是落实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我校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方面的一种有效尝试。他希望科技发展集团公司以此次揭牌为契机,凝心聚力,努力提升为师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他强调,科技发展集团公司今后要更加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加强与社会和行业的联系,积极参与社会和科技的合作与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层次,在国内外形成更大的影响力。
他要求,科技发展集团公司的所有人员要从学校建设整体大局出发,各司其职、各尽其才、各显其能,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创新的思维、开拓的精神、宽阔的视野、务实的作风,科学谋划,全力以赴做好科技发展集团公司的各项工作,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坚强的服务保障,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后勤集团 供稿)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丁德科校长在2016年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学术年会上作专题报告
5月6日—8日,由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主办,咸阳市文物旅游局协办的“《史记》与汉代文学文化——2016年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学术年会”在陕西省咸阳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00多位学者围绕《史记》与汉代文学文化的研究进行交流和研讨。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顾问、我校校长、博士生导师丁德科教授应邀为大会作专题报告。
丁德科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建设全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重地》,报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介绍了我校近年来《史记》研究状况。他指出,司马迁故乡的渭南师范学院,多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来高度重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抓好“一栏”(《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一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一鉴”(编撰出版《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一馆”(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展览馆)等“四个一工程”,建设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重地,有力促进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并在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界乃至社会科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二是阐释了司马迁精神内涵及其当代意义,丁校长指出,什么是司马迁精神,或《史记》精神?一言以蔽之:礼义一统!贯穿司马迁《史记》始终的是,反映礼义,赞颂礼义,树立礼义,建设礼义一统的国家。这是司马迁毕其一生探究,尽其一书追求的理想。为实现此理想,司马迁及其《史记》表现出这样的精神素养: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理性并辩证,尚古更崇实。并指出,我们应大力传承司马迁精神,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坚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切实、富有创造、卓有成效的贡献。
丁校长的报告切合会议主题,高屋建瓴,见解独到,学术价值突出,现实意义重大,在拓宽《史记》研究领域和挖掘《史记》潜在价值方面具有学术引领的作用,受到了与会学者的赞誉和好评。
我校人文学院凌朝栋教授、梁建邦教授、马雅琴教授、韦爱萍教授、王晓红教授、王麦巧教授、曹强副教授、韩艳秋博士、高军强讲师向会议提交了论文,并分别进行了小组发言。就《史记》研究领域中的版本、思想文化、篇章、人物、语言艺术等诸多问题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热烈的交流与研讨,获得了良好反响。(人文学院 供稿)
中华仓颉汉学院在我校成立
为挖掘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区域文化建设,5月9日上午,中华仓颉汉学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我校陶然楼演艺厅举行,学校领导、副处级以上干部、学生代表等300余人参会。大会由渭南师范学院院长丁德科主持。
会上,我校党委副书记赵伏友宣读了中华仓颉汉学院成立文件及学院行政领导班子成员。校党委书记张金安为中华仓颉汉学院揭牌。
据史书记载,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中国文字的始祖,被誉为“字圣”。仓颉是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人,是渭南文化的代表。我校成立的中华仓颉汉学院旨在招收国(境)外留学生,培养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以及开展语言、文化等学术交流与研究;中华仓颉汉学院的成立将为切实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传承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近年来,我校招收了来自韩国、泰国的留学生,开设语言课、文化课和语言实践课。语言类课主要包括汉语听力、汉语口语、汉语阅读和写作等;文化类课主要包括书法、剪纸、中国画、中国历史、汉字文化、太极拳等;语言实践课组织学生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碑林、司马迁祠、党家村、桥陵、蒲城清代考院、杨虎城纪念馆、王鼎纪念馆等名胜古迹。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学领导、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今年6月,来自俄罗斯的师生将来我校学习汉语、体验中国文化。
丁德科院长指出,中华仓颉汉学院将扩大我校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的国(境)外学生来渭南学习,不但能为我校与世界各国长期合作培育、储备人才,而且还能增强我校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和文化亲和力,提高我校的国际知名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供稿)
窗体底端
主编:韩小卫 曹强 编辑:韩文娟